了解10種心理效應,
做學生歡迎的教師與班主任!
【教育拾貝】
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學生心理接受能力,應少一些,小一些,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。
教育君說
當前,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知識被應用到學生管理中。對教師、班主任來說,如果你能正確地認識、了解一些與教育相關的心理效應,并在學生管理中充分發(fā)揮其積極作用,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1
門檻效應
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,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“哪怕是一分錢也好”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,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。
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,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。
查爾迪尼分析認為,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,人們很難拒絕,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;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后,再提出較高的要求,人們?yōu)榱吮3终J識上的統(tǒng)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,心理上就傾向于接受較高要求。
這一效應告訴我們,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學生心理接受能力,應少一些,小一些,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。
2
拆屋效應
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《無聲的中國》,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:“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、折中的,譬如你說,這屋子太暗,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,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。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,他們就會來調和,愿意開天窗了?!?/p>
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,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,在心理學上被稱為“拆屋效應”。
雖然這一效應在成人生活中多見,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。犯了錯誤相當于“開天窗”,用的就是拆屋效應。因此,教師和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,教育方法一定恰當,能被學生所接受,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。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(yǎng)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。
3
鏈狀效應
有一句俗話是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”,在心理學上這種現(xiàn)象被稱為鏈狀效應,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。
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(xiàn)得尤為明顯。
就學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,既表現(xiàn)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,也在個性、情緒、興趣、能力等方面發(fā)生綜合影響。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,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。
因此作為教師與班主任,應有意識地優(yōu)化學生周圍的環(huán)境,如讓嬌生慣養(yǎng)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,膽小畏怯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學生交友。
4
禁果效應
“禁果”一詞源于《圣經(jīng)》,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,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(xiàn)象,稱之為“禁果”效應。
由于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(fā)育期,好奇心強,逆反心理重,因此常出現(xiàn)禁果效應。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:
1、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,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。
2、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。
5
鯰魚效應
沙丁魚捕撈后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,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,為了不讓魚在途中死去,在魚艙室放幾條鯰魚,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和爭端,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游動。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,而且還能保證它們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。這種現(xiàn)象后來被人們稱之為“鯰魚效應”。
它給我們的啟示是:
1、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(fā)揮能力。因此,教師與班主任要給學生創(chuàng)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,并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。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的緊張應該避免,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。
2、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“鯰魚”。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,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,但“能量”很大,特別活躍,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,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級的紀律和學習。如果不好好發(fā)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,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。在班干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?shù)念I導崗位,就會產(chǎn)生鯰魚效應,班級活動容易開展,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。
6
超限效應
著名作家馬克·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。最初,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,就準備捐款,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錢。過了十分鐘后,牧師還沒有講完,他有些不耐煩了,決定只捐一些零錢;又過了十分鐘,牧師還沒有講完,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。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,馬克·吐溫由于氣憤,不僅未捐錢,相反,還從盤子里偷了二元錢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:刺激過多、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,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(xiàn)象,心理學上稱之為“超限效應”。
這個效應啟示我們:在批評或表揚學生時,應掌握一個“度”。“不及”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,但“過度”又會產(chǎn)生超限效應,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,甚至會出現(xiàn)一些反作用。
7
齊加尼克效應
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經(jīng)做過一個實驗: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,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。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,而另一組卻未完成。試驗表明,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(xiàn)出一種緊張狀態(tài),但順利完成任務者,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;而未完成任務者,緊張情緒卻持續(xù)存在,且呈加劇傾向。后這種現(xiàn)象被稱為“齊加尼克”效應。
這種效應啟示我們:學習負擔重,學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(tài),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。作為教師與班主任,必須重視這一效應,采取有效措施,一是不要對學生提出過多、過高的要求,二是教師與班主任要設法幫助學生按時完成任務,以適當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,讓學生學得愉快。
8
期望效應
有一次,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里做完調查后,劃了一部分名單告訴老師,這些學生很有發(fā)展?jié)摿?。但要求老師不要告訴學生、一個學期后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學生進步很快。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便劃出的,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,又叫期望效應。
它告訴我們,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,終會結出預期的果實。平時,教師與班主任要對學生充滿信心,寄予厚望,使這種真誠的期待成為學生發(fā)展的動力和方向。
9
空白效應
心理實驗表明:在演講的過程中,適當?shù)亓粢恍┛瞻?,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,這就是空白效應。
它給我們的啟示是:教師與班主任要善于留白。
如在表達方面留白,針對某些問題,教師與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,讓學生去想、去說,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;在實踐方面留白,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,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;在思考方面留白,教師與班主任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,讓學生獨立地思考、判斷和面對,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;在批評方面留白,批評之后,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、自己去責備的時間……
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“窮追不舍”之感,反抗心理就會銳減。
10
貝爾納效應
英國學者貝爾納勤奮刻苦,同時又有很高的天賦。如果他畢生研究晶體學或生物化學,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。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條路——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,把一個富有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,指引別人登上科學的高峰,這一舉動被科學家們稱為“貝爾納效應”。
作為教師與班主任,不一定有貝爾納的天賦,也不一定是某學科的專家學者,但與學生相比,總在一些方面占有一定的優(yōu)勢。
教師與班主任只要認真地把自己的優(yōu)勢加以發(fā)揮和利用,就能逐步培養(yǎng)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,進一步激發(fā)學生的求知欲,從而促使學生更快地進步,產(chǎn)生“青出于藍而勝于藍”的效果。